close

身體的慢性發炎,是將我們推向疾病的隱形推手,因症狀不見得嚴重而不易察覺,頭痛、經常感冒、鼻子過敏、氣喘、慢性疲勞、濕疹、皮膚炎、皮膚過敏、關節或肌肉疼痛、焦慮憂鬱、消化系統問題、睡眠障礙、泌尿生殖系統感染、荷爾蒙疾病等,都可能是免疫系統失調的警訊,長期慢性發炎可能使身體產生自體抗體攻擊正常細胞,提高罹患自體免疫疾病(如第一型糖尿病、乾癬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紅斑性狼蒼等)或癌症的風險。

 

自律神經失調和免疫失調為因果關係,可能因精神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在先,進而造成免疫系統失調;也可能腸漏症造成身體慢性發炎、免疫系統失序,影響自律神經平衡。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,小腸上佈滿絨毛,健康情形下腸道細胞間緊密連結著,絨毛捕捉流經小腸的營養素,正常細胞間隙能讓消化成小分子的食物營養素通過,進入血液送至身體各處。腸道除了幫助人體吸收所需營養外,也是防禦外來病原的屏障,阻擋無法消化的食物大分子和對身體有害之毒素進入身體。

 

然而可能因藥物、刺激性食物(如酒精)、過敏食物、不良或不均衡的飲食習慣、腸內菌叢失衡、消化酵素或胃酸不足、慢性感染原、壓力等因素破壞小腸絨毛,腸道長期受刺激發炎,使腸道細胞間的間隙變大造成腸漏症(Leaky gut syndrome),除了讓毒素、有害微生物進入血液外,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也開始滲漏到血液中,那些對我們來說本來是健康的食物卻被免疫系統視為入侵者,便對該食物製造新的抗體,導致身體各處產生發炎情形,引發各種急性或慢性過敏反應,嚴重可能發展成自體免疫疾病。

 

接著說說我的經驗,當我感覺到自己免疫系統出現漏洞,是從多年前服用抗生素治療粉刺痘痘開始,大概6、7年間吃過3次療程,當時還沒發現皮膚保養方式一直不正確,只想快速讓粉刺痘痘從臉上消失,但用藥沒有根治問題,幾年下來抗生素已破壞我的腸道,以前沒有的皮膚過敏、消化不良、婦科問題陸續浮現(´・_・`),一開始也是繼續看醫生吃藥,有什麼問題就看什麼科,直到不適症狀越來越多…才慢慢瞭解傳統醫學多半是抑制疾病症狀,如皮膚炎用類固醇抑制、痤瘡用抗生素抑制、胃酸逆流用制酸劑抑制、自體免疫疾病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(NSAIDs)或免疫調節劑抑制,前兩者是我個人經驗,後兩者是身旁親友長期受此類症狀困擾。在此並非批評傳統醫學的不是,傳統醫學仍有其無可取代之處,只是在觀察自己和親友長期接觸藥物對身體的損害後,希望能找到問題的根源和開啟身體自癒力的鑰匙。

 

調整自律神經和修復腸道是我找到的兩把鑰匙,當然破壞後再修復或重整需要時間和毅力,腸道問題除了找出慢性食物過敏原暫時戒除外,也要同時修復腸道,雖然後來還經歷了類固醇反彈,但身體有能力將過去的陳年毒素代謝出來是件好事。接下來幾篇會和大家說說食物過敏、我的急慢性過敏原檢測經驗和修復腸道的方法,以下不錯的書籍和文章先推薦給大家參考

 

推薦書籍

Amy Myers《自體免疫自救解方:反轉發炎,改善腸躁、排除身體毒素的革命性療法》

劉博仁《過敏,不一定靠藥醫》

早安健康2017/08.09月號《腸道力就是免疫力》

 

推薦文章 

腸漏症,全身慢性發炎的兇手

《腸漏,發炎的關鍵?》:好好的腸子怎麼會漏?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伊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